热点咨询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咨询

科技向“实”,下一个风口?

发布时间:2022-02-13    浏览量:293

    央广网东莞2月13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张胜强)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们吸引着全球目光;而在赛场外,同样也诞生了一只憨态可掬的“顶流”——“冰墩墩”。

  这是冬奥会吉祥物历史上首次使用硅胶外壳,而生产这身“衣服”的正是一家来自东莞的企业。按要求,研发团队需在24小时内制作出精确模具,并采用热转印工艺,克服外壳冰丝带和冬奥会会徽显示等问题。

  制作精度和效率、材料工艺的迭代缺一不可,这也折射出东莞正在探索的一条新赛道: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如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高效衔接,进而完成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系列报道【这里是东莞】推出第二篇:《科技向“实”,下一个风口?》

 

  带上“一双眼睛”

  2022年1月25日,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中心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正式启动建设。

  作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对于脑胶质瘤、黑色素瘤和头颈部复发肿瘤,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从实验室中的装置,到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利器”,这背后是一台“超级显微镜”的“小试牛刀”。

  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该所东莞分部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简称BNCT)实验装置。据悉,该装置依托的正是在加速器和中子技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散裂中子源。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在材料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子散射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研究诸如DNA、蛋白质、飞机材料等内部微观结构,这也是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原因。

  2018年,坐落在东莞大朗镇,历经十多年的筹划、建设、试行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自此,中国成为继英国、美国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中国的科学家,实现了用自主建设的散裂中子源,带上“火眼金睛”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征程。

中国散裂中子源(央广网发)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在内,一大批科学家们深知:“看见”,就是探索未知的强大力量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注册用户超过了3000个,已完成课题600多项;截至2021年11月,已有四台谱仪投入运行,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正规划建设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并依此打造世界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版图中,这一双双“眼睛”让东莞技术创新活跃度迅速提升: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位居广东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3.4倍;在全国科创二十强中位列地级市第三……

  “我们期待将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强大科技辐射力,与珠三角强劲的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重大贡献。”陈和生说。

  此“源”非彼“源”

  2017年12月,年满6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刚刚上交了离职报告。但当他听到广东提出来要建设省实验室的消息后,一颗想要做一番事业的心又按耐不住了。

  “60岁之后,准备在东莞做一点‘有用的材料’。”一年之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式成立,成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

  更让王恩哥感到感兴趣的是,东莞正在打造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这一全链条创新体系,让他及身后的科学家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材料实验室的定位,是要做出产品乃至商品,而不仅仅只是样品。”

  记者见到,在材料实验室内,一组“酷炫”的银白色装置不时闪烁着绿色和紫色的光束。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于2021年研发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央广网发)

  通过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团队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并制备出2英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

  在团队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看来,名字虽然没有“量子”或“智能”等时髦字眼,但团队有着更重要的初衷,“以应用为目标来做一个中长期项目,推动实现跨越性的进步,带来应用上的质变。”

  在东莞,“源”并不仅仅指散裂中子源,更意味着不再单独孤立存在的“源头创新”

  “不以论文论英雄”,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攻关;充分信任科学家,“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自主权是东莞近年来不断营造、努力完善的科创氛围。

  “探索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规律,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目标。”据王恩哥介绍,实验室已引进创新样板工厂团队25个,注册成立38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

创新体系链条完备的东莞松山湖(央广网发)

  这还只是东莞以体制创新“解绑”科技创新的“冰山一角”。

  作为广东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更加灵活的经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还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东莞已集聚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新型研发机构33个,省级工程中心、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年来分别增长2.5倍、1倍,高企数量预计达7387家,5年来增长2.6倍,总量位居广东第三。

  重塑东莞印象

  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学概念,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在东莞,“市场”仿佛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机器产线的轰鸣、车水马龙的物流,无不提醒着这一点。

  这些都汇聚成了我们对于东莞最初的印象,这是一座“停不下来的城市”。

  《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21中国百强镇中东莞有15个镇进入名单,超过了广东省总数的一半;在2021年,东莞32个镇街GDP更是全部过百亿元,超过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如同一个个驱动发展的“马达”。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连接点的东莞,一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载着广深两大超级城市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虹吸效应、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那么,如今的东莞,又要如何重塑带给外界的印象呢?依靠市场的力量,依托大型行业赛道,科技创新不仅迭代了产业的内在生命力,更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城市格局。

  以松山湖为例,近10年来,东莞以“一园九镇”的发展模式推进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打破镇街“独自作战”的做法。

  此外,近一年来,东莞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统筹60平方公里连片空间和100万平米低成本空间,开展全球“揭榜招商”,吸引高新企业……

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图(央广网发)

  当下,东莞正在尝试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更多全新的赛道,并为此准备了充足的产业空间。

  “东莞的各类资源都日趋紧张,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倾我所有。”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曾表示,要以此为抓手,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重新找到一条新路子、打造一个新平台。

  未来的风口在哪里?当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将“赌注”放在实体经济上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早已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被视作东莞发展的新动能。

  从数据上看,截至到2021年底,东莞已构建500亿元产业基金体系,7个30亿元以上项目和97宗“强链补链”新兴产业项目成功落户;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装备制造、战略前沿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分别增长19.7%、21.1%、44%、34.4%。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和消费升级等新风口不断涌现却又稍纵即逝的关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之时,东莞还在推动着城市和人口的现代化。

  在迈上“双万”的新起点后,作为全国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除了经济活力外,东莞如何释放出更多的温度和吸引力?请留意系列报道《这里是东莞》第三篇:网红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以上新闻转载自央广网

编辑:夏燕

电话:15906845558 QQ:41780253
网址:www.gkplc001.com
江东教学点:宁波江东百丈东路1130号海运港8楼(地铁一号线旁边)
海曙校区:海曙区学院路788号upark商业公园B4幢一楼
石浦大酒店旁边匠心教育
Copyright @ 2010-2020 宁波蓝天教育. All Right Reserve
备案号:浙ICP备16003439号-2

留言免费试听和领取资料

  • 姓名:
  • 电话:
  • 咨询课程: